平报融媒记者 王春霞
今年5月15日是我国第30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科学补碘三十年,利国利民保健康。补碘这么多年,还需要继续补吗?天天补碘会导致甲状腺疾病高发吗?针对市民关心的“碘”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
(资料图)
缺碘会带来哪些危害?
据市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科负责人姬晓娟介绍,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碘主要来源于食物和水,人体无法自我合成,一旦停止摄入,人体内储备的碘最多能够维持3个月。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等。
我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以前,碘缺乏病区的儿童5%~15%有轻度智力障碍(智商50~69个点),6.6%的人患地方性克汀病(呆傻症)。缺碘不仅影响人口素质,人体各阶段缺碘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忽视。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造成地方性克汀病(呆傻症)、聋哑、智力损伤等。孕期严重缺碘会出现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儿童青少年缺碘可影响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突出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成年人缺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那么缺碘怎么补呢?姬晓娟介绍说,一般人群只要吃合格碘盐就能够保证足够的碘营养。孕妇和乳母如无特殊疾病,应坚持食用碘盐,也可增加些补碘制剂(如含碘的复合维生素等)或富碘食物(海带、紫菜和海苔等)。
补碘这么多年,还需要继续补吗?
姬晓娟解释说,是否需要补碘,取决于人们生活环境的生活饮用水碘含量。市疾控中心通过监测发现,以县区级为单位统计,生活饮用水碘含量在0~15.5µg/L之间(国家标准:低于40µg/L划分为碘缺乏地区)。12个县(市、区)全部为缺碘地区。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并且人体的碘储备能力有限,每天都需要补碘。
尽管我市2010年起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市人群不需要再补碘,因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是长期食用碘盐的防治措施落到实处而取得的成效,一旦停补,碘缺乏病仍会卷土重来。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健康人每人每日碘推荐摄入量:1~10岁为90µg/d,11~13岁为110µg/d,14岁及以上为120µg/d,孕妇为230µg/d,乳母为240µg/d。目前,河南省的食盐加碘浓度执行标准是30mg/kg(范围21-39mg/kg),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生活在缺碘地区的居民每天5克碘盐,既能满足人体需要,同时也不会超出国家规定的摄入量。
天天吃碘盐导致甲状腺疾病高发?
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吃碘盐会得甲状腺疾病”的说法,致使部分人群开始排斥食用碘盐。
对此,姬晓娟说,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食用碘盐或碘摄入量增加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相关疾病的发生相关。有研究提示,当前甲状腺癌的“流行”部分归因于甲状腺筛查,并与高分辨率B超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对隐匿癌或微小癌的诊断相关。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无论是否采取补碘措施,无论碘摄入量是增加、稳定或下降,甲状腺癌的发生率都在增加,并且主要以直径小于1.0厘米的微小癌增加为主。因此,这种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不过,姬晓娟提醒说,对于患甲状腺疾病的人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或少食用碘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