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居家隔离,脑子里全是与疫情相关的信息,每天都紧张得睡不着觉,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胸闷、喘不上气。”
“和花花草草说话已经满足不了我,我给自己的每一根头发都起了名字,今天我的‘玛利亚’掉了……”
“孩子面临高考,隔离半个月得落多少功课?真是急死人”……
3月以来,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明显增加,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波及范围不断扩大,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全国各地升级疫情防控措施,人们的生活按下“慢行键”。一线抗疫工作人员和居家隔离市民都承受了不少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失眠浅睡、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0579-85012355,是“亲青帮”工作室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近段时间,心理热线的接线量较往常大幅提升。他们中,有居家隔离市民、有一线抗疫不堪重负的医护人员,还有因上网课而产生亲子矛盾的家长和学生……
居家隔离触发家庭矛盾
丈夫的一次因公出差,回家后当地爆发疫情,陈倩(化名)一家被社区通知要求居家隔离。
“我和老公都被迫居家办公,两个孩子也没了兴趣班和托班,我、老公、两个孩子、婆婆,五口人开始了朝夕相处宅家的日子。”陈倩说,一家人原本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第一天很新鲜,第二天彼此还能开开心心说话,第三天、第四天、一星期过后家里鸡飞狗跳。居家隔离期间,她用“鸡飞狗跳、矛盾重重”来形容自己的婚姻生活。
距离产生美,在这一次居家隔离后陈倩有了更深的体会。她说,以前自己和老公白天早早的上班,白天心思在工作上,晚上下班回家。虽然很忙很累,但夫妻之间有沟通,晚上也能好好陪孩子,晚上的时间是婆婆自己的,婆媳相处的还算和睦。但是疫情居家隔离这段时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
首先是两个相差三岁多的孩子,从早到晚就吵吵闹闹,抢夺玩具、抢遥控器、争零食,一天不得安生。“我突然怀疑以前两个可爱懂事孩子去哪里了?为啥眼前这两个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闹人。”陈倩说,和婆婆两人也是24小时相处,好像感觉婆婆哪里做的不对,婆婆做的饭菜不合口味,婆婆太放纵孩子,总是各种叨叨,心里引发对婆婆强烈的不满。
不仅如此,陈倩和老公的感情也受到极大的挑战。两人居家办公总是有种种不便,再加上孩子吵闹,影响心神,心里就变得十分焦躁。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还要安排两个孩子的学习任务,身心俱疲。同时和老公抬头不见低头见,越来越看到他身上的缺点,觉得老公怎么如此邋遢,不讲卫生,没有眼力见。自己在家除了办公,还要做些家务和管孩子的学习,而他只需要工作就行,心里越发不平衡,两人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
居家隔离一个多星期,陈倩心中的烦躁和焦虑达到了顶点,心理承受力也到了极限。家里到处充斥着低气压,除了两个孩子还能没心没肺在那吵吵闹闹,三个大人都小心翼翼。“我每天晚上都失眠,现在一听到孩子吵闹就心慌,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人也变得易怒。”长时间隔离带来的未知感让陈倩焦虑不安。
隔离期间无收入“打工人”陷入焦虑
“隔离人员出现心理问题,连续两天不肯吃饭,怎么办?”数天前,在某隔离酒店里,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小刘(化名)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
在一次送餐过程中,小刘发现隔离人员金辉(化名)的上一份饭菜并没有拿进房间。他当时并没有在意。可在第二天送餐时,金辉仍然没有取饭菜,小刘有点担心了:“这小伙子不会出什么问题了吧?我得联系他,劝他吃饭。”
小刘试图加他微信,一直得不到回复,接连给他打了几个电话,金辉都是沉默以对,仍然固执地不取餐食。
细心的小刘辗转打听到了金辉的情况:金辉今年20出头,是一名快递员。疫情发生以来,他由于健康码变红被隔离在指定酒店里。“隔离酒店费用自理对于金辉来说是个负担,加之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难免会心情沮丧,有些郁闷。”小刘担忧地说。
最终,小刘通过热线联系上了心理咨询志愿者,在隔离酒店医疗专班的允许和严密防控下,再一次送餐时,志愿者穿好防护服,进入金辉的房间。“金辉,我了解你的难处,你在酒店的费用,我们已经向上级部门反映了,政府部门已经开会研究你的问题了。”志愿者开门见山地对金辉说。
听到这句话,金辉的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出来,慢慢向志愿者敞开了心扉。
原来,金辉家里特别困难,妈妈生病在家。金辉在义乌送快递,平时赚的钱大部分用于贴补家用。今年3月初,小刘自己攒钱买了一台电动车送外卖,就想多挣点钱。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金辉暂停了工作、没有了收入,压力之下,金辉对配送的餐食也产生了抵触情绪。
封控中的基层干部,一心到前线抗疫
“我是一名基层干部,同事们都在前线抗疫,我却隔离在家什么都做不了。”心理热线电话接通了,来电者老杜(化名)的声音带着焦躁和无助。“我觉得自己拖了大家的后腿……”
他自述自己因为执勤时接触到了阳性病例而封控。时间过去一周了,但谁也说不清还要封闭管理多久。作为基层干部,许多同事此时都奋战在抗疫一线,他每天焦急地联系相关部门,希望能早日回到岗位上,和同事们并肩作战……
“在电话的最后,如果我们帮助对方缓解了当下的焦虑情绪,他们会发自内心地说谢谢,这时我会很开心。但有的当事人遇到的问题超出了接线员的能力范围之外,我们除了安抚,其实能提供的实质性帮助非常有限,这时我会有挫败感。”
来电者在电话里哭诉,心理咨询志愿者需要时刻与对方共情,并给出积极回应,这对他们来说是精力和情感的消耗。
咨询师建议
如何给我们的心灵穿上“盔甲”?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需要来自于各类社会关系的反馈中。由于隔离造成的环境改变,我们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空间里面,似乎以往的各种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都不适用了,很多人会产生恐慌、焦虑、害怕、抑郁等不良情绪,且有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认的陌生感觉,不断过度思考与新环境相关的事情。
其实,这是我们面对陌生环境时最自然的反应,它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重新建立与周围事物的关系,重新构建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这时的我们已经慢慢适应了新环境,不良情绪随之消散。那么,从“陌生”到“熟悉”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心理上的不适减少呢?义乌市城市有爱公益协会副秘书长、亲青帮工作室副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贾春梅给出几点建议。
对外界的信息要保持畅通,不要自我封闭。我们可以定时关注正规渠道或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理性、客观认识疫情的信息,这样,可让我们的内心获得一份确定感,有利于稳定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不必要的情绪波动。
打破空间界限,获得更多心理支持。不管是居家隔离,还是独自隔离在酒店,这都只是身体被限制,属于物理意义上的隔离,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即换一个方式与社会发生链接,如通过网络、电话、视频等方式,让自己的思想能时时自由地和外界接触、交流,说不定在尝试过程中你会发现新的创业惊喜和生活惊喜。
“抓小放大”,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疫情当前,既然很多事情不是光凭自己努力就可以改变的,那我们就重新衡量一些工作或事情的可行性,去做一些自己目前可以做的事情。期间,最重要的是我们做事过程中,不管自己做的如何,最后结果怎样,一定要学会用正面的语言及时肯定自己、赞赏自己。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或大或小,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疫情只是一个意外事件罢了,它迟早会过去。或许当我们若干年后再回头看,你会发现疫情只是我们人生中遇到的一个“小沟渠”罢了。我们顺利通过这次疫情的考验,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抗挫能力,甚至由此打破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让自己变得更成熟、更强大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