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酴醾花下,雅致文士推杯换盏;酴醾花阵,宛若天仙美眷,陪伴周围。文士诗意迸发激情洋溢之时,酴醾花瓣纷纷落下,坠入在文人的酒碗里。端起酴醾酒,诗人们一饮而尽。
面对此情此景,宋代诗人陆游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正是一首《东阳观酴醾》:“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酴醾,亦作“酴釄 ”、“ 酴醿 ”,或作荼、荼靡等,其花色如酒,香气馥郁,是古人笔下至雅之花。
唐代武平一所撰《景龙文馆记》载:“唐制,召待臣、学士食樱桃,饮酴醾酒。”偏安临安(杭州)的南宋,人们对酴醾的喜爱之情却有增无减。周密在《澄怀录》重提南唐名士韩熙载“对花焚香,酴醾宜配沉香”,宋人仍痴迷焚香赏花这一妙不可言的雅事。陆游诗云“月下看酴醾,烛下看海棠”“春残鹎鵊如多恨,雨恶酴醾欲不禁”。月下赏花色,雨中闻花香,别有一番情趣。杨万里在月色中用酴醾的花瓣为酒增香,又恐酒沾湿了酴醾的玉肌:“月中露下摘荼蘼,泻酒银饼花倒垂。若要花香薰酒骨,莫教玉醴湿琼肌”。他还让人专门搭建了“度雪台”,感受酴醾花开时“饶渠飞度雪前开,开了却吹香雪来”的胜景。
酴醾,犹如酝酿的美酒,留待岁月的氤氲,层层滤尽苦涩,剩下唇齿回香的甘醇。这一刻,便是为酒之酴醾。
古人赏酴醾,亦饮酴醾酒。北宋文人合撰的《新唐书》中提及唐宪宗因赞李绛“言骨鲠,真宰相也”,而赐其酴醾酒。
青柴棍酒,也可称为“酴醾酒”。青柴棍酒,是来自远古的酴醾酒。
假若说酴醾酒是文人雅士酒的话,那么青柴棍酒便是农人乡野酒。
义乌青柴棍酒多集中产于与浦江、兰溪相邻的浙江省义乌市上溪镇仙坪村、黄山村、鲤鱼山村等一带。距义乌城约二十多公里的上溪鲤鱼山村,到上溪仙坪村驾车距离约二十五公里、而其直线距离只有几公里,距上溪黄山村驾车距离约十三公理、而直线距离约五六公里。黄山村、仙坪村(如今行政概念上已不复存在)分别有义乌陈记青柴滚酒业、仙露青柴棍酒业小规模生产这种酒。
青柴棍酒虽然饮者称好,因知名度等原因,实实在在是区域小众酒。但作者认为,不论是饮用还是酒类研究,青柴棍酒都有酒中“化石级”的存在意义。青柴棍酒,亦称为青柴滚酒。考虑到义乌“非遗”文献采用“青柴棍”酒名称,为了行文叙述方便,我们采用“青柴棍”这一名称叙事。
有宣传材料说,义乌青柴棍酒至今已传承上千的历史。而我们并没有看到有明确指向的可靠依据资料。其实,“青柴棍酒”的确切起源于何时何地,已无史料可考,至今无从可知。
仙坪村一带流传的青柴棍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传说,其真实与否,我们无从考证。但至少可以说明,青柴棍酒在历史上就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从古代社会开始,酒一直被赋予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之旗也,主宴飨饮食”,这是《晋书.天文志》的记载。古时,人们曾经想象酒是天造之物,认为在浩瀚穹宇的深处,存在着一个专门负责人间酒事的酒星“酒旗星”。
轩辕是我国古代星名之一,共由17颗子星组成,其中12颗属狮子星座,内有3颗即为酒旗星。酒旗作为星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战国时期著名的《甘石星经》解释说,酒旗三星掌管着天子的宴飨。先秦时期,帝王们在宫廷中宴请来使或臣僚,往往在旁边放置一面酒旗,借此营造一种严肃庄重的气氛。后来,私营的酒家也逐渐效仿这种形式。此风一开,渐成时尚,馆肆楼台纷纷张挂酒旗,向过往客旅招揽生意。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虽未称天有造酒之功,却为我们记述了“天酒”的存在。它说远古时,在诸沃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先民们食凤卵,饮甘露,自从所欲,其乐融融。而所谓“甘露”乃天降之美露,神灵之精华,饮之解饥止渴,故又名“天酒”。(《饮酒史话》,袁立泽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
巧的很——青柴棍酒,在仙坪村等当地人也称甘露酒或仙露酒。这是我们认为,青柴棍酒有酒中“化石级”的存在意义的田野调查佐证之一。青柴棍又是什么年代何人所造呢?
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哲学著作《淮南子》其“卷十七说林训”称“清醠之美,始于耒耜”。醠,酒也。意思是说:清香的美酒,是从耒耜耕田开始的。认为酿酒的出现,产生于农业生产活动过程。它提示了古酒与谷物的渊源关系。素以农业为本的中华大地,拥有广袤富饶的土壤,原始农业的萌芽可以远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此之前,黄河流域已有植粟的历史,而长江流域也已出现了水稻作物,这些都为谷物酿酒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实现可能。从考古发掘的现有成果来看,史前社会酿酒初发的情形也是如此。
我国古代酿酒方法十分传统保守,没有现代的科技化机器,据勘察发现,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酒曲这种酿酒用的原料,酒曲酿出的酒酒香很浓,回味绵长。据研究,古代是通过蒸煮粮食然后加入酒曲进行发酵酿酒的,这种传统的酿酒手法酿出的酒相较当今社会各种名声颇为响亮的名牌酒也毫不逊色,甚至还有很多古代酿酒工艺流传至今,在现今社会的酿酒行业仍旧在发光发热。
这从浙江义乌桥头文化遗址最新研究成果可窥一斑,亦可对青柴棍酒这民间飘香悠久历史研究,有借鉴启发意义。
去上溪镇青柴棍酒核心产区约十余公里的桥头文化遗址,同属义乌城西区域。义乌桥头文化的考古发现,似乎证明了几乎90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饮酒。前不久,由考古队队长、研究员蒋乐平教授和美国斯坦福考古中心的王佳静教授联合发表的论文认为:发现来自于对义乌桥头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陶器的化学分析,如果这项成果被广泛认可,那么浙江义乌将成为最早出现喝酒行为的地方。研究小组发现了植硅体和淀粉颗粒等微量植物残留物,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残留物,这些提出物与现代啤酒发酵的残留物有很大的相似度。研究小组指出,它含在土壤和其他物品中不会自然出现的酒精。“对这些陶器提取物进行化验的结果显示,这些容器在放进去前是用来盛酒的,或者说一种由谷物和植物的根茎混合发酵成的液体。”“通过对桥头遗址的陶器进行残留物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陶器是用来装酒的,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说,里面的酒是一种由大米、一种名为薏米的谷物和不能确定的块茎制成的发酵饮料。”王佳静表示,“这种古老的酒和我们今天喝的像ipa(印度淡色艾尔)这样的啤酒不一样。相反,它很可能是一种轻微发酵的甜饮料,颜色可能很浑浊。”
这酿造的“酒饮料”是无意有之或人为制造?上述研究成果没有明确表达,但从距离来看,难免让我们有青柴棍酒与这“酒饮料”有某种联系的想象。
现代人们所熟悉的蒸馏酒分为白酒(也称“烧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兰姆酒等。白酒,中国特有,谷物酒蒸馏而成;白兰地,葡萄酒蒸馏而成的;威士忌,大麦等谷物发酵酿制后经蒸馏而成的;兰姆酒,甘蔗酒经蒸馏而成的。
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关健是蒸馏器。蒸馏器的发明是蒸馏酒起源的条件。而在宋代,《丹房须知》中描述了蒸馏器“抽汞器”;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写成的《岭外代答》中记载了一种广西人升练“银朱” 的用具,基本结构与《丹房须知》 中的描述大致相同;南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五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蒸馏酒可能起源于宋代,烧酒因此也产生于此朝代。
结合宋代已可生产“烧酒”,我们认为青柴棍酒的历史当从南宋始,距今约八百年。
来源:文艺义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