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资讯 >  >> 
【凡真财经】中国经济通货紧缩了吗?_环球热消息

时间:2023-04-16 08:53:24    来源:义乌城市网

真假通缩之争


【资料图】

在2023年全力拼经济的阶段,大到宏观研判,小到投资理财,搞清楚当下到底是真通缩或非典型通缩还是假通缩,就变得很关键。

随着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CPI数据,与之相关的讨论声忽然多了起来。

从数据来看,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单这么看,似乎看不出什么端倪。

但如果观察今年一季度CPI的表现,可以看到,1到3月,CPI同比从2.1%持续下行到了0.7%,这也是时隔13个月再次回落至1%以下。PPI同比从2021年10月份开始也在持续萎缩,3月进一步下行到了-2.5%。这下才引发了市场对于“通缩”的担忧。

一些财经博主或大V认为,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出现了通缩的迹象:CPI虽然是正增长,但对应GDP5%左右的增速,CPI却接近0,是明显的物价萎缩。

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通缩,是以下两种情况至少出现一个:1.CPI同比涨幅为负,且维持3个月;2.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为负,且维持3个月。

从目前情况看,CPI虽然接近于零增长,但毕竟还没有转负;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M2增速并不为负。

因此通缩并未真正发生。只能说是“非典型通缩”。

警惕通缩发生

所谓通货紧缩,按照学术定义,指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货币的价值升高,商品及劳务价格总水平持续下跌。人们比较直观的感受是物价下跌。

经济学家们会忧心通缩是经济状况不佳的信号:通货紧缩通常伴随着消费需求的低迷甚至严重不足。长此以往,还会抑制投资与生产,造成经济衰退,引起失业、工资下降及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下跌。

很多人觉得物价下降东西便宜了是件好事,但物价下降之后,不管是消费意愿还是投资意愿都会大幅度萎缩,一旦物价进入到负增长的状况当中,意味着整个经济运行将会进入到循环收缩的逻辑当中来。这对于我们去逆转经济运行,修正经济预期,带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和投资都会带来巨大的麻烦。

实际上中国有两个物价数据,一个是消费者的价格指数CPI,目前CPI依然是正增长,但是正增长幅度不断萎缩,开始接近于0增长。另外就是我们的PPI,已经多个月处于负增长状况,刚刚公布的3月份PPI同比下跌2.5%,所以如果从PPI角度来讲,就确定无疑,工业生产品出现了通货紧缩。

CPI虽然是正增长,但我们对应GDP5%左右的增速,CPI却接近0,实际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物价萎缩。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对比于经济增速来说,物价是处于通货紧缩的状况当中。

大家担心的通货紧缩在两方面给我们警示:

一是出现衰退的风险。我们从经济周期和GDP数据上讲,整个中国经济处于复苏的状况,但从物价的萎缩甚至可能负增长来说是在提示衰退的风险。结合起来看,整个经济复苏的根基并不扎实。如果经济没有办法延续复苏态势的话,甚至可能重新再次进入到衰退。

二是政策可以进一步发力。能够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应持续发力,还有更多的货币投放,因为货币投放可以帮助大家去扩大消费和投资的冲动。个人判断极有可能在5月之前有相关政策的落地和出台,无外乎就是对于房地产、汽车、家电消费的刺激政策。如果最终消费能够有一定增长的话,对于CPI的走强,对于缓解通货紧缩的担忧都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保守疗法复苏经济

目前中国尚未出现典型的通缩。不过,经济的确偏冷,“准通缩”已经出现了。这主要反映在PPI上,同比下降2.5%,创下一年来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货币政策对“币值稳定”的重视,也是“准通缩”出现的一大原因。央行高层多次强调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它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内的购买力稳定,以及对外的汇率稳定。

说白了,就是面对经济下行周期的时候不想再大水漫灌。因为大水漫灌虽然简单粗暴管用,但后遗症比较大,会带来贫富差距拉大,还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友好国家使用人民币。所以,这一轮经济复苏使用的是保守疗法。

但总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通胀低位,不会对政策构成掣肘,当务之急是全力拼经济。

史上最强信贷水平?

同日,央行发布了金融数据。如果说通胀数据释放了一些悲观情绪,那么金融数据可以说是振奋人心了。因为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3月的信贷数据都能称得上是同期最强水平。

史上最强信贷来了?总量上,3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5.38万亿元,高于预期4.42万亿元,同比多增7079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0%。新增人民币贷款3.89万亿元,高于预期3.09万亿元,同比多增7600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速11.8%。信贷和社融数据均刷新了同期的历史记录。

结构上,居民端也出现了边际变化。从过去的企业端融资发力,到现在居民端也有意愿开始借钱了。对比去年同期,居民户贷款新增了490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4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613亿元。这意味着,短期的消费意愿,以及中长期的购房意愿,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为什么市场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大涨呢?我们再往深一步看,3月M2同比增速12.7%,M1同比增速5.1%。当前M2-M1剪刀差,是在继续走扩的。

M2-M1剪刀差,一般反映的是经济的活跃程度。因为M2-M1的部分主要为流动性弱于活期存款的那部分货币,包含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等等。

当M2-M1增速走扩时,意味着信贷增量虽然变多了,但这一部分钱还没有被利用起来。企业、居民将活期存款定期化或理财化,而没有被有效利用起来,资金存在空转的现象。

从今年A股表现来看,市场已经逐渐从前期的“强预期、弱现实”,转向“弱预期、弱现实”。经济表现依然存在着分化。一方面,受政策推动的基建、地产板块处于复苏态势。但另一方面,企业盈利整体依旧不及预期。

简单来说,当前市场并不缺流动性,但如何把这部分钱有效转化到消费、投资中去,还需要经济复苏以及信心修复来提供可持续的支撑。如何去撬动这一部分的流动性,打开市场的风险偏好,会是未来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既要看到中长期经济复苏的潜力,也要注意短期信心修复上的不确定性。未来要出现趋势性大幅上涨的行情,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更要注意阶段性的、结构化的机会。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