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行业 >  >> 
【评论员观察】为秋收提供全链服务|热头条

时间:2025-10-14 08:25:2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金秋十月,黄淮平原的玉米地里,山东枣庄滕州收粮大户孙忠峰望着烘干塔中翻滚的谷粒长舒一口气:“多亏邮储银行150万元贷款及时到账,新设备让玉米48小时内就能达到安全储藏标准。”这场与阴雨赛跑的秋收保卫战,折射出中国金融业服务“三农”的深刻变革——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从单一信贷到全链赋能,金融机构正以创新之姿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在数字技术浪潮中,金融机构突破物理网点限制,构建起“云端+地面”的立体服务网络。农业银行新源县支行通过“惠农通”服务点与手机银行联动,实现农户“秋收贷”线上申请、补贴查询、电商销售“一键通”;江苏银行“农机e贷”与农机补贴系统数据直连,农户扫码即可完成贷款审批,贷款发放时效从7天压缩至10分钟。这种“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的模式,让金融资源精准滴灌至田间地头。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科技对风险控制的革新。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作物长势,结合气象数据动态调整授信额度;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追踪烘干塔运行状态,为贷款发放提供风险预警。当传统信贷依赖“抵押物”时,数字金融已建立起“作物生长数据+市场价格波动+企业经营轨迹”的三维风控模型。

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正从生产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在内蒙古,农业银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模式,为槟榔芋产业提供从种苗培育到电商销售的闭环金融服务,带动1835户农户增收;莱州农商银行支持德鑫顺鹂合作社建设烘干仓储中心,使玉米收购半径扩大3倍,形成“种植—收割—烘干—仓储—销售”的产业联盟。这种全产业链思维在产后环节尤为关键。新源农商银行创新“仓储质押贷款”,帮助合作社将玉米错峰销售,价格提升15%;江苏银行“共富贷”支持芡实加工企业建设冷链物流,使产品损耗率从12%降至3%。金融资本不再是孤立的生产要素,而是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金融机构将绿色信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度绑定。农业银行新源县支行对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农户给予利率优惠,推动有机肥使用率提升40%;建设银行“龙粮融”产品要求收储企业配备节能烘干设备,单吨粮食能耗下降25%。这些创新不仅降低金融风险,更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低碳转型。

绿色金融正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山东友邦肥业通过邮储银行“小微易贷”获得资金支持,研发出适合阴雨天气的缓释肥,帮助冬小麦种植户提高产量18%。这种“金融+科技+生态”的协同创新,正在重塑中国农业的价值链。

关键词: 中国创投网 银行保险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