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曾经,小麦秸秆烧不能烧,又不能乱堆,最让我们头疼;如今,打捆后可以综合利用,直接供给养殖户、发电厂,反而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宝贝疙瘩’。”6月14日,濮阳县鲁河镇种粮大户顾海刚指着田里的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大家伙”——秸秆捆,笑着对记者说。
在濮阳县鲁河镇高庙村的高标准良田里,大型小麦收割机、搂草机、打捆机一字儿排开,各司其职。联合收割机驰骋田间收割麦子,搂草机紧跟其后,秸秆打捆机排在最后,将打碎的小麦秸秆打捆回收。
“你要是再晚来几天,就见不到这个场景了,这是鲁河最后一块机收的小麦,也是我回收秸秆的最后一块地。以往每亩小麦收割费用是70元,若是群众允许回收秸秆,我们再降低5元。”顾海刚介绍,“这样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一举两得。”前些年,顾海刚在漯河、许昌做秸秆回收生意,每年收入不菲。去年,他响应号召回乡创业,先后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小麦、玉米。“预计能收5000余捆,大概1000吨,能挣10来万块钱,主要供热电厂、养殖场、造纸厂,供不应求,明年争取再扩大规模。”顾海刚边说边笑。
近年来,濮阳县按照“因地制宜、农用优先、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以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加快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加强秸秆利用模式创新,农作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据测算,今年濮阳县小麦秸秆产生量约80万吨,理论可回收量62万吨。随着群众对秸秆利用认识的提高和秸秆收集机的普及,秸秆收集离田量大于往年,预计达到10万吨。
如何“吃干榨尽”秸秆价值,让处理秸秆的良好愿景在现实中“落地”,濮阳县一直在探索。如今,在濮阳县,小麦、玉米等秸秆除了生产加工成肥料、饲料,在其他领域也是一种很好的原材料。如推进秸秆变能源降碳,助力“双碳”工作。
在濮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稹绿探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车间内轰鸣声响成一片,粉碎后的小麦秸秆通过管道进入生物质成型设备,经过高温挤压,生成块棒状的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顺着传送带经过抖筛,输送到远端进行降温处理,等待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环保产品的国内领军企业,像这样的加工生产线,我们已在4个乡镇建设了生物质颗粒加工站,还计划在其余乡镇再建设15个,总投资3.4亿元。”中稹绿探(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管永伟介绍。
“在推进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行动等方面,我们就有了用武之地。”管永伟一边拿起传送带上的生物质颗粒,一边介绍,“现已收购小麦秸秆1.5万吨,然后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来替代燃煤,相当于减排8000吨原煤。”
昔日废弃物,变成如今的“香饽饽”。“濮阳县通过培育壮大秸秆利用市场主体,完善收储运体系,强化科技服务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不断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该县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