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资讯 >  >> 
幸福就是越“作”越快乐——“三八”妇女节特别报道

时间:2022-03-03 10:50:01    来源: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想任性一会儿,不行啊?”

“我都这样了,你还不来哄我,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不高兴你哄哄我抱抱我不就行了么,你非要给我讲道理,讲什么道理!”

……

相信很多男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自己的另一半特别爱“作”,而女生则会觉得委屈,“我明明没有‘作’啊,为什么你会这样说我?”或许跟男女思维差异有关,导致双方对待感情的方式不一样,当彼此之间出现矛盾时,男人总是爱冷战而女人总爱“作”。

很多人都以为女人的“作”是一种无理取闹的行为,但你真的了解她们的心理吗?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本期《心灵护航》专访了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刘建辉,带您细解女人“作”的心路历程。

另一半很爱“作”怎么办?

先听几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宁南(化名)和老公结婚快9年,有两个孩子。“许是因为我比较爱作,加上老公沉默寡言,沟通方面一直不好,一言不合就冷战。”宁南说完,长吁了一口气。

“有时候他不搭理我,有时候我不搭理他,最长时间有十几天不说话。”宁南坦言,今年春节期间,双方差一点就到了离婚的地步。

实际上,两人的婚姻并没有原则性的问题,丈夫每天工作都很辛苦,回家有时间就做饭,帮忙做家务。宁南工作之余,则常常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为此她也总感觉自己心力交瘁,希望丈夫可以哄哄自己。

“现在我们俩都过得很压抑,越来越没有话聊,有点陌生的感觉。”宁南说,自己生闷气,无非是想引起丈夫的关爱,可丈夫却责怪她“作”,这让她有些手足无措。

29岁的健华(化名),跟女友的感情总有些波折,尤其是每次自己外地出差时,女友就会因一些说不上来的小事情,生气、冷战或吵架。

每次健华出差,女友理智上能理解,认为这是工作所需,但情绪上会焦虑、烦躁,甚至抑郁孤独。“我出差时候,只要她联系不上或发信息我不回时,她就会‘情绪崩溃’,担心我对她的爱在减少,变得很抓狂。”面对女友的夺命连环call,健华只得陪她好好说上半小时,女友的情绪才能缓和;若只简短几句就挂,或态度略微不耐烦,或三心二意,女友立马怒火中烧,指责健华对自己不够好、不够关心……这让健华十分崩溃。

久而久之,健华从觉得女友无理取闹,无事生非,难哄难伺候,慢慢产生了有些厌烦无奈的情绪。

“作”的动机:满足当下还是补偿过去

另一半总是很“作”,怎么办?刘建辉表示,首先要理解对方“作”的动机。

以满足当下为目的的“作”往往符合现实情境,当你在“作”的时候对方可以从情境中理解你的情绪并作出合适的反应。

以补偿过去为目的的“作”往往不符合现实情境,当你在“作”的时候对方难以从情境中理解你的情绪,此时往往会归结为:你脾气差,幼稚,无理取闹。

比如你们原定的约会计划被取消了,原因是对方突如其来的公司任务。当然你是不开心的,你可能会一整天不想接他电话,你可能会选择约上闺蜜去玩。而对方出于愧疚自然会理解你的行为,并想尽办法补偿你的受伤。最终这个事情在你“作”了一段时间后就过去了。

但是,如果你的行为是选择拉黑联系方式、故意选一个异性朋友去约会甚至威胁分手,那么很可能你等到的并不会是对方的道歉和理解,反而是指责你无理取闹。因为你的行为超出了当下这个事件可能产生的正常反应,极有可能是在弥补过去的情绪。

“他就是不在乎我吧?”“两条腿的男人还不好找吗?他以为自己是什么?”……极端行为背后往往是这些消极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当下事件无关,而是源自于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教育和社会期待鼓励我们压抑自己的感受,因此导致我们该“作”的时候总是压抑自己,事情过去了,但情绪却累积起来了。这些累积的情绪一旦炸出来,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理过程,往往也就只能用某人很幼稚、性格有问题去解释吧。

所以,满足当下的“作”更容易被对方接受,补偿过去的“作”更容易被拒绝。

“作”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根本途径

“小时候好像很容易交到知心朋友,越长大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了。”刘建辉举了一个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现的现象,“多数人会将其解释为世风日下,事实上根本原因是,随着我们长大,我们越来越不会‘作’了。”

你可以回顾一下,从哪一刻开始,你选择不再把心事告诉父母了?不管是发生什么事,本质上都可以概括为:我不能“作”了。或是因为一场大误会,或是我们在最脆弱的时候他们还要补上几脚,或是我们在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没有出现,或是我们意识到他们也很脆弱需要我们去保护……从此以后亲子关系只剩责任、尊重、报答、感恩,却再难有情感上的亲密。不仅仅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亦是如此。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跟你的伴侣渐行渐远的呢?

“随着我们长大,不管是环境不允许我们去‘作’,还是我们出于自我要求不再允许自己去‘作’,我们不再把情绪写到脸上,不再把需要寄托在他人身上,我们逐渐成了独立、理性的人。”刘建辉直言,这种改变往往用力过度,一刀切将“作”定义成一个令人羞耻恶心的贬义词,将自己的情感需要阉割。当我们失去了“作”的能力,我们也就失去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能亲近你的人,只会是见过你真实喜怒哀乐的人,只会是那个允许你“作”的人。

科学版“作”精指南

在我们身边,爱“作”的女性大概分为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懂得共情的控制型、什么都可以听你的,但是离了你就活不了的寄生型以及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受情绪左右,在处理问题时喜欢感情用事的情绪型。“‘作“得开心是亲密关系幸福感的直接指标。”在此,刘建辉基于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来分享了科学版“作”精指南,帮助女性朋友在两性关系中越“作”越快乐。

傲慢型:我好—你不好

自我感觉良好,对对方持有负性态度。这类人在“作”的时候往往透露出一股理直气壮的傲慢:满足我是你应该去做到的,只有满足我你才配靠近我。如果令我不满意,那么有问题的一定是你。

这类人缺乏自我反思的意愿,不会为了他人改变自己。

卑微型:我不好—你好

自我感觉很糟糕,却把对方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这类人在亲密关系里总是兢兢业业地去满足对方的需求,忽视自己的情感需要。只要对方感到快乐,他便觉得满足。允许他存在,他便觉得知足了。

这类人不会“作”,一旦开始“作”了,他“作”的方式也就是离开这段关系。

消极型:我不好—你不好

对自己和对方都抱有负性的态度。在“作”的时候,一方面自我厌恶觉得自己这么干令人羞耻,另一方面也难以信任对方,或是认为对方会漠视自己的需要并质疑对方的真心,或是质疑对方没有能力满足自已。“作”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但消极型的人只会越“作”越不开心,不管对方如何努力去满足他。

积极型:我好—你也好

对自己和对方都抱有积极的评价:他不会羞于去表达自己的需要,不会因为自己表达需要而对自己抱有负面评价;他也相信对方是善良包容的,在能力范围内自然会给予满足和帮助,如果被拒绝了,也不会认为自己是糟糕的或者对方是恶意的。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发现有这样的人:他们很自然地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需要,而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要求总是会被满足。我们把这个原因归结为:颜值高、富二代、背景好等,其实本质原因是这类人关于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是:我好—你也好,所以与他相处的人总是能感受到善意和轻松。在积极愉悦的关系里,我们更容易成为一个善良慷慨的人。

在刘建辉看来,有些人之所以都讨厌“作”,是因为一旦“作”出现,总是容易出现前三种情况:总有一方会被定义成“有问题的”,并感受到指责和否定。这种指责会带来心灵的防御和反击,所以我们会本能地排斥。

“作”得开心是亲密关系的本质

“作”代表一个人重视自己的情绪感受,并向对方提出了期待。我们都说亲密关系是心灵的避风港,能“作”讲关系讲感受的地方才是避风港,不能“作”讲理性讲原则的叫法庭。

很多亲密关系走向疏离的原因是矛盾太多了吗?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现实生活中处理不了的问题太多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我们都会有基本的理性态度去接受现实、调节自己,应对痛苦。

现如今亲密关系的问题不是理性不够用,而是理性太好用了,我们习惯用理性快速高效地让一个问题过去。当一段关系只能靠理性去维持的时候,就成了一个私人法庭,僵硬而冰冷。

亲密关系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幸福感,这份幸福来自于我们的情感需要被彼此正视、接纳和补偿,而这一份幸福感才是支持着我们用理性去接受现实、调节自我的力量源泉。

“作”得开心了,面临问题时我们才可以真正使用理性去处理问题,否则你会看到那些所谓的理性沟通最后都会成为面红耳赤、恶语相向、不欢而散。

我们每个人都被规训得足够理性了,我们也需要去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一个幸福的人,一定是一个会“作”的人!祝愿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找到一段可以放心去“作”的关系。

关键词: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