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资讯 >  >> 
3·15系列报道|如何避开看不见的消费陷阱,让自己少吃亏?

时间:2022-03-10 14:57:47    来源: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买三赠二、免费体验、购物抽奖……每逢节假日,市场上各种商业促销活动不断,或打折扣或搞返券,花样百出,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俗话说的好:“买家不如卖家精”,当我们沉迷于购物的欣喜时,却不知我们已经甘心情愿地踏入了商家设计的消费陷阱。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日渐临近,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坑”成为热门话题。

我们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得陷入商家的“圈套”里?商家究竟是怎么“套路”我们买买买的?如何避开看不见的消费陷阱,让自己少吃亏?3月9日,记者专访了义乌市城市有爱公益协会副秘书长、亲青帮工作室副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贾春梅 ,聊一聊如何用心理学避开看不见的消费陷阱。

看不到的惊喜暗藏隐忧

这两年,风靡市场的盲盒,深受小朋友和年轻人喜爱,随之而来的是盲选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怎么办?

前不久,陈可(化名)带孩子在某商场抽盲盒,花了20元抽到了一副耳机,陈可满心欢喜拿回家后,却发现耳机无法使用,想换其他商品却遭商家拒绝。

“我发现耳机无法使用后,第一时间就折返到商城,联系商家进行耳机的更换。没想到商家更换后的耳机依然无法使用,且商家不同意更换其他商品。”无奈,陈可只好寻求市场监管部门帮助,经过调解,商家才同意更换其他商品。

美妆盲盒、食物盲盒、文创盲盒……可以说,如今的“盲盒”已经成了各行各业营销的主要策略,市场随处可见盲盒身影。当满心等来的惊喜拆开后,发现货不对版,出了质量问题怎么办?

在此,贾春梅也建议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购买后及时检查商品质量,检查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为三无产品,是否为山寨产品,是否存在质量瑕疵等。遇到盲盒类消费矛盾纠纷时,先与商家进行沟通协调退还商品,协调无果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免费的,或许是最贵的

想着找工作得打扮亮丽一点,即将大学毕业的萱萱打算剪掉马尾辫,做个头发。正巧,一次逛街时,有人递给她一张免费体验券,并邀请她去附近的美发店享受服务。萱萱乐呵呵地进了美发店。

美发店的师傅很热情地接待了她,给她设计发型,还一个劲地向她推荐染发产品,有点不知所措的萱萱顺从地配合理发师的洗、剪、烫、吹。终于,头发做好了,看着镜子前的自己一头波浪卷,萱萱高兴地说了声:“谢谢”。可就在她拔腿要走时,店长走了过来:“小姐,您是准备交现金还是刷卡?”萱萱一听懵了,“不是说免费的吗?”店长回应道:“我们是‘服务免费,产品不免费’”。萱萱一听傻了眼,这不明摆着忽悠人吗?店长还堆着笑脸说给她用的都是最好的药水,还给她打了个8折。萱萱辩不过,最后只好气呼呼地按照店长开出的高价账单,刷卡结了账才脱身。

有些商家擅长做文字游戏,在诱惑的背后设下陷阱。比如,打着“买一送一”的口号招徕顾客,将“赠送”与“运送”混为一谈,偷换概念。或者在体验券上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者对关键信息避而不谈,让消费者“误入歧途”。这主要是利用了顾客贪图小便宜、不劳而获的心理弱点。

利益对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诱惑,但现实中通行的基本法则却是等价交换。所以应时刻提醒自己,世界上就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时刻警惕小便宜背后的消费陷阱。免费的,或许是最贵的!

仔细辨别“返券促销”

正值服装店换季促销,倩如(化名)在某服饰店选购衣服时,店员告诉她,公司正在开展“满500返200”返券促销活动。她爽快地购买了1200多元的衣服,于是她拿到了400元的返券。事后,店员告诉她,这些返券只限一些衣服的饰品才能使用,而要用券换饰品,自己还得继续补差价。她表示,后悔当初听信了服务员的宣传,没想到商家会出这样的“损招”。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一些特殊期间或节点,许多商场都会开展“购满多少返现金多少”等返券促销活动。商家提供的返券在使用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限制,如:返还的购物券只限在一定区域内使用,不可全场通用。返券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完毕,逾期作废,有的返券必须再付一定现金方能使用。

“要正确认识返券类促销活动,避免落入经营者设下的循环消费圈套。”贾春梅提醒,面对商家的返券促销活动,一定要仔细咨询清楚活动细则和用券条件,根据商场的活动细则仔细测算出商品的实际折扣,注意返券使用范围和期限,避免掉入“券中券”“循环消费”等陷阱。

咨询师建议

消费者如何避免踩“坑”?

“好钢用在刀刃上”“省钱就是赚钱”……在金钱观上,从小长辈们就教育我们购物时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消费。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商家设计好的“诱惑”,就会忍不住开始买买买,不知不觉间就把每月辛苦赚的钱都“贡献”给了他们。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被商家们牵着“鼻子”走,不踩他们设计好的“坑”呢?在此,贾春梅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希望大家在消费时能够保持住一份理性。

思想决定行为。当你看到某个商品,为什么会产生想买、要买的冲动,肯定是该商品的某个卖点或特点吸引了你,才会导致你决定付钱购买。事实上,在销售商品这件事情上,商家永远比你更懂你。因为他们无比清楚地了解“你属于什么类型的顾客”“你最看重产品哪方面”“怎样的情况下你才会购买”……这些都是属于“消费者心理学”的认知范畴,也是众多商家入门的必学科目之一。所以,永远不要用自己的“业余”购物水平去挑战他们的“专业”销售技能哦!

“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并非是个理性的人,而是常常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很多心理规律和现象,如恐惧心理、从众心理、权威心理、占便宜心理、稀缺心理、损失心理等等。商家们在销售时,经常能根据自家产品的特点,使用不同心理现象和规律,打出一套完美的“组合拳”,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不知不觉间就购买了商品。

贾春梅也给大家举了一个实例。

当我们走到商场化妆品专柜时,四周所看到的海报基本上都是带美妆的高清美女帅哥图,他们会让你内心深处也产生一种渴望,希望自己也能够变得如他们般美丽漂亮。(这是商场的充分利用了“环境视觉”营销心理,让人产生了“榜样心理”和“目标心理”。)这时,导购员小姐姐会热情地招呼你:“不一定要买产品,试试也可以的。”等你坐下后,她就会耐心给你介绍一款款不同价位、不同档次的化妆品。慢慢地,你内心就开始权衡起自己的购买能力,默默对比不同商品的性价比。这位导购员所采用的是“沉默成本”,即她从一个“小请求”开始,最后可以让你促成一个“大承诺”。

期间,导购员还会有意无意地告诉你:“这款商品是很多人选择的”“刚刚就有人买了”“商品的回购率非常高”“商品存货已经不多了”等等。这是在激发人们的“从众心理”和“稀缺心理”。当你还在犹豫中时,导购员还会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天购买,还会赠送小礼物”“买多少减多少”等,这时候,很多消费者的“占便宜心理”和“贪婪心理”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于是我们就决定下单了。

看完商家这一套近乎完美的“心理组合拳”后,相信现在的你一定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消费心理了吧!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相关学习,了解更多“消费心理”知识,让自己拥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别出五花八门的“消费陷阱”,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上当受骗,将金钱用于购买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关键词: 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