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资讯 >  >> 
为什么看直播更容易冲动“剁手”?网购成瘾或是精神障碍?——心理专家揭秘背后心理学原理

时间:2022-03-17 10:44:21    来源: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家人们!准备好了吗?买它!”听到这句话时,不少人肾上腺素飙升,按捺不住下单。

近年来,“直播带货”作为时下非常火热的一种新兴购物方式,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很多商家、个人纷纷通过各大网上直播平台带货销售商品。

为什么人们总是更容易在直播间“剁手”?“买买买”停不下来可能是种病?3月16日,记者邀请到义乌市中心医院精神卫生科心理咨询师崔囡囡,为“剁手族”揭秘直播购物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看直播易引发冲动消费

“最后一分钟”“最后一批”“没了没了,抢没了”……在一间美妆直播间里,主播们热烈的声音刺激着乔乔(化名)的耳膜,尤其是看到直播间里的两位主播一问一答地说着:“什么?这么低的价格?上错了吧!”“还有没有,好多宝宝没抢到!”让乔乔有些遏制不住去抢购的念头。

这几天,乔乔一会儿心里嘀咕“这瓶乳液的价格比上次买的时候要划算”,一会儿又恨恨地想“不买了,真的不能再买了”,但最终还是忍不住在直播间里抢购了六七款福利美妆产品。其中一瓶专柜卖1500多的香水,当乔乔听到主播喊着“原价1580,现在只要598,太划算了,以后不会再有了”时,乔乔立即冲动地下了单,可是随后想了想,家里这种甜香型的香水实在太多了,又申请了退款。

乔乔坦言,自己除了此类冲动下单,有时候因为自己追捧的主播开了福利场,优惠的价格加上对主播本身的好感,下单时更不会考虑自己是否需要、价格是否合适等问题。

通过福利款吸引消费者下单,该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锚定效应”,即人们在对某人某事作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主播先给出原价,让人觉得很贵,然后再看直播间的优惠,力度就非常大,而且有很多赠品,消费者就觉得特别划算,极容易产生冲动消费。

“大家手上的小样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崔囡囡说道,有的卖家会先给用户一些小甜头小折扣,再现场与供货方沟通加大优惠力度,一步步引导用户去消费。这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登门槛效应”,是指人一旦接受他人一个小要求,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商家惯于制造紧迫氛围

“当时急急忙忙地下单,也没有录屏,视频收到后感觉没有那么大。”近日,陈雨(化名)向记者反映,前不久她在直播间里买了一条钻石项链寄到了,她却觉得无论是钻石的大小和质感,怎么也不像直播间的那款。

陈雨是一名家庭主妇,她告诉记者,自己自从在抖音直播间购买过一次金饰后,后台就不断给她推送饰品、金器、玉器等直播内容,因为平常除了带孩子也没有其他事忙,陈雨一般就会看很久的直播推销,然后下单。

“其实直播间里的东西虽是亲眼所见,但也有可能会和实际有很大差别。”陈雨说,比如同样是一条牡丹花的金项链,同款在专柜的价格至少在3000元以上,但是直播间只要998,收到货后,她发现直播间的产品虽然与专柜的款式一致,但克重明显轻与专柜2克以上,她怀疑自己就是买到了偷工减料的,所以价格低廉,但是自己联系客服时,客服却以商品本身没有问题拒绝退货。

陈雨将自己在直播间里的冲动购物归因为主播们的饥饿营销。“明明一共有50件商品,他们先上20件,瞬间‘秒’没后,就会说给直播间的宝宝加赠福利,再上20件,如果再卖光了,就再上10件。”陈雨说,有些东西可能本来还有些犹豫,可是点开一看缺货了,立即就会觉得遗憾,待主播补货后就会毫不犹豫地下单。

在直播间,主播会告诉你商品都是限量,若你手慢则无,于是大家觉得很少很珍贵,抢到就是赚到。崔囡囡介绍,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稀缺效应”,也就是常说的饥饿营销,即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以维护产品形象,并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而消费者在商家营造的紧张氛围里也更容易肾上腺素飙升,冲动消费。

另外,部分商家有意通过商品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抢购成功的侥幸秒杀,引起买家之间的竞购行为,引发麦克斯韦尔效应。即任何事情都比你预期的更令人满意;任何事情都能办好,而且是在最佳的时刻办好,这就是“麦克斯韦尔定律”,让你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占到便宜的“幸运儿”。

在直播间,许多主播也特别喜欢强调,直播间有多少人或某某用户又下单多少件。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从众效应”,俗称“随大流”,是指人们受到群体压力,跟从群体进行选择的行为。

崔囡囡称,观看直播的人很多,个体在聊天框会看到别人跟着下单,在群体里自我意识水平就会降低,自我控制力也会降低,去买一些超出自己消费能力或者根本不太需要的东西。

网购成瘾竟是患了“囤积障碍”

2007年初,莎莎装修房子时接触了网购,自此她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当时有些东西实体店买不到,所以就找同事在网上买。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莎莎说,家里的地板、家具、沙发、大衣橱等都是在网上买的,甚至壁纸、洗脸盆等。她现在基本不去超市,什么都能在网上买。

查阅消费账单,近15年来,莎莎网购就花了80多万元。这些年她的快递不断,几乎天天有。莎莎在网上买过一套音响,不好用,没听几回,一直在那放着。现在家里有很多衣服,买了之后基本就没穿过。“当时觉得挺好看,穿在身上一般,又懒得退。” 她的购物车里有一个烤盘已经“躺”了669天。她喜欢烘焙,家里有很多做烘焙的原料、模具、包装,烤盘也有好几个,但她看到了还是想再买。而她现在的做法是,先放到购物车,说不定过几天就忘了。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悄悄改变着莎莎的购物习惯。“宅家抗疫那段时间,待在家里实在无聊,我就看直播打发时间。”莎莎说,面对每天递增的确诊病例,自己只有在直播间“买买买”的时候才能不让自己感到那么焦虑,也正因如此,自己不知不觉间通过直播间囤了很多防疫物资,消毒纸巾、消毒液、口罩、面罩……莎莎指着房间里如今依旧堆积如山的防疫物资,甚至很多是还没有拆封的快递,自嘲自己可以开一间小卖部了。

可她不管是不穿的衣服,还是几乎从没用过的日用品,就连废报纸都堆在家里,总觉得“将来可能有用”,以至于房间里连下脚都困难。一旦丈夫劝她丢掉一些东西,莎莎便极力反对,如果丈夫偷偷处理掉部分物品,她就难过得直哭。经医生完善相关检查诊断,莎莎被确诊为囤积障碍。

“高消费只是表象,大量网购是内心和精神匮乏的“囤积障碍”现象,根源是心灵成长问题。”崔囡囡解释,囤积障碍是对无用或价值不大物品的无休止的收集和不愿丢弃,从而占用了大量空间为特征的强迫性障碍。囤积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早期,可持续终身,人群患病率为2%~5%。据研究发现,该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气质因素有关,52%的囤积障碍的发生与个体经历的生活应激事件有关。不过,研究者未发现囤积障碍的发生与早年受到的物质剥夺有关。目前,囤积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崔囡囡提醒,囤积障碍如果不加干预,容易慢性、进行性加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改善症状,预防疾病进展。

90后沉迷直播网购成瘾

近年来,随着直播卖货主播的火爆,观看直播“买买买”替代了用户以往的购物方式,消费者聚集在各大电商平台主播的直播间里,像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只等一声“买它”令下,链接通往的商品便是他们有限时间里必须要到达的终点。

与大多数“剁手党”一样,90后的西兰(化名)沉迷于购物直播,没事就拿着手机看直播,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将心仪的物品放进购物车准备血拼。让人惊讶的是,去年“双十一”当天夜里,她购物车的东西金额高达近万元,而且她准备买的都是些非生活必需品,主要为衣服、鞋子及食品等,光是鞋子就买了5双。尽管她因购物负债累累,生活陷入了危机中,但她对购物的追求仍然是一如既往孜孜不倦。

西兰说,自己明明深知乱花钱不好,但每次一打开购物直播,听到主播的介绍,就感觉好像有种无形的推力让她不顾一切地购买商品,如果控制不买的时候,心里就会感觉到很难受,购物的时候有种“非常爽”的感觉,而购物后又出现对不起家人的内疚后悔感。

殊不知,西兰患上的是一种心理疾病——购物成瘾。崔囡囡介绍,购物成瘾,又称强迫性购物、购买癖等,常发生于女性。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购物冲动意念和购物行为,这种购物冲动或行为使其陷入窘境,严重地影响了其社会活动和职业功能,最终成为问题,或欠债或破产。

“当然,如果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出现了以上症状,也不必病急乱投医,还要看这种购物行为的严重程度,比如是否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关系。建议到正规医院成瘾专科进行确诊,购物到成瘾之间还是有界限的,这需要专业医生来判断。”崔囡囡表示。

崔囡囡还称,临床上有不少购物成瘾表现的患者,可能是由于本身就有一些心理问题,通过“买买买”来转移注意力、宣泄焦虑、抑郁的情绪。当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治疗,不良情绪缓解后,也就不再需要通过购物来宣泄情绪。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喜欢“买买买”的人都有购物成瘾的倾向。如果大多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没必要过于担心。如果出现对购物极度痴迷、有不可抗拒的购物冲动、反复过度购买、没法控制自己等情况的,则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心理学原理 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