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资讯 >  >> 
当春天撞上疫情,谨防“心灵感冒”

时间:2022-03-31 10:57:59    来源: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青春才几年,疫情就占了三年”

“所有的计划又变成了‘等疫情结束以后’”

“19年那个没有疫情的夏天,你在干什么”

……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也破防了?

疫情在2022年的春天突然复燃,形势严峻,你是否感觉烦恼、心神不安、沉闷抑郁?根据世卫组织3月2日发布的科学简报,在COVID-19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

这是发生了什么呢?不要慌,这是疫情遇上春天,小小心灵不小心“感冒”了。对此,义乌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方向明表示,面对疫情,我们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锤炼强大的内心。本期《心灵护航》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心灵感冒”,并一起学习如何预防它吧!

女童因疫情出现应激障碍

春季开学已有一个多月了,正当孩子们步入新学期,处在适应学习生活的开端时,2月底省内疫情却呈多点散发态势,疫情的波动突然打乱了很多孩子的节奏和步伐。为了维护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学校纷纷就防御疫情采取了各类安全措施,比如定期核酸检测、科普防疫知识、短程网课降低传播风险等。

疫情发展牵动大家的心,那孩子们在其中是否也会受到影响呢?答案是肯定,近日就有家长带着尚在幼儿园读书的小宝贝来到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就诊,孩子的病情便是由疫情影响造成的。

4岁的优优(化名)在心理咨询门诊内一直不愿开口讲话,只是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衣角,躲在父母身后,好像想把自己藏起来,不论父母如何鼓励或者催促,她都不说话。

和优优父母沟通后医生了解到,原来这一轮疫情开始后,因为担心孩子不配合防疫措施,给孩子看了一些病毒感染的图片,还告诉孩子如果不戴口罩就会生病,就要被送去其他地方,很久都看不到爸爸妈妈。一开始还好,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原本活泼的优优开始不愿出门,不愿和人说话,每天醒来都急着找妈妈,父母想尽办法都没能改善这一情况,反而越是强行要求,孩子情绪越激动。

心理医生初步诊断孩子为应激障碍,这是指由于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给人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考虑到优优还在幼儿期,认知功能、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医生决定为优优开展游戏治疗。

刚进入游戏室,优优依然显得紧张,但随着治疗的进行,优优逐渐放松下来,通过绘画游戏,治疗师了解到,优优不开口是因为担心病毒随着空气跑进自己嘴里,在优优的画纸上,黑色的小病毒把一个小女孩嘴巴填满,小女孩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

找到诱因后,治疗师通过绘画故事里的小游戏帮孩子慢慢建立起安全感,当治疗开展到后期时,优优变得放松开朗,她告诉父母自己可以打败那些病菌,快乐地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

疫情下脾气变得暴躁

“我感觉疫情之后大家的心理都变得很脆弱,容易生气。”最近因为疫情经常被通知做核酸检测的小姚(化名)感觉自己有点焦虑,而且她发现身边的人也或多或少有些情绪问题。

小姚告诉记者,前几天小区里进行核酸检测演练,居民在家等待时,小区群里很多人都在焦急地询问,“到底什么时候开始”“采样人员什么时候来”。

“我们楼下的阿姨本身就是非常敏感的人,一有什么声响就非常警觉。”小姚说,这几天她更是一有什么声响就上来投诉,“她说她有心脏病,前几天还诊断得了焦虑症。我感觉疫情之后大家的心理都变得很脆弱,容易生气、发怒。”

记者采访中,不少市民也表示:“整个人很烦躁”“产生了明显的焦虑并且控制不住情绪”。

疫情之下变得焦虑、易怒,感觉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应该怎么办?方向明表示,近期个别小区因实行短暂的闭环管理,市民的工作生活节奏被打乱,定好的计划和准备都被突然的封闭管理所限制,各种胡思乱想不断往外冒,因此焦虑、压抑的情绪悄然而生,表现出来的就可能是易激惹、易争吵。”

他表示,这种情况下,大家首先要认识和接纳当下的情绪。在人们面临“以往的平衡”被打破时,精神会处于紧绷状态,并使人烦躁不安、易怒发脾气。所以,不要觉得奇怪,焦虑、恐慌都是人类的正常反应和求生本能。“发脾气”也是一种情绪宣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发脾气”。一味压抑内心的紧绷感,可能产生抑郁、躯体不适等问题。虽然“发脾气”对人际关系具有破坏性,但它确实可以暂时缓解人们过大的精神压力,获得些许轻松感。

如何不让疫情“乱心”?

陆续出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一些人被居家隔离,一些人连夜进行核酸检测……这一切突发的状况,容易让人进入一个“心理应激”状态,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影响睡眠、饮食,扰乱正常的生活。

别怕!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是持续战疫的前提,方向明给市民朋友送来疫情防控心理锦囊:

锦囊一:接纳焦虑学会与负面情绪共处

不确定自己和家人是否安全,被限制自由的慌张、抱怨愤怒,感到沮丧、孤独、被抛弃,对陌生居住环境的焦虑、失控……在中心医院精神科就诊的,或是拨打心理咨询热线的与疫情相关的患者中,一些人的心理防线在隔离中被慢慢击溃。

方向明表示,大家都知道长期焦虑紧张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患者在发现自己“情绪好像不太对”时就尝试过鼓励自己、调整自己,可往往越想摆脱反而越焦躁,从而陷入更大的焦虑和苦恼之中。

实际上,这些情绪大都是正常的,焦虑情绪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心理防御协调正常运转,让人提高警惕、自我保护。因此,不妨接纳焦虑,允许自己有负面的情绪,然后再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排解方式。

锦囊二:改变关注焦点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

新闻上每日新增的病例数始终牵动人心,面对海量的信息输送,过度关注反而徒增担忧及焦虑。而一旦心怀负面情绪,大脑中会迸发出更多不切实际的负面想法,会进一步放大焦虑。

“我们要让自己从负面的情绪中抽身出来,可以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运动、听歌、看书、看电影、做家务、种植花草等等事情上。”方向明表示,其实不管做什么,只要是能够让你感觉快乐、舒缓、放松的事情,都可以帮助你远离疫情变化带来的忧虑和恐惧。

与此同时,方向明也提醒,在危机面前,我们的目光很容易被负面信息吸引,爆炸式讯息的输送,会让人陷入信息疲惫,进入“心理失控”状态。

因此,面对关于疫情的大量信息,应理性接收、科学认识,要相信官方发布,不信谣传谣、不过度解读。同时,积极关注防控科普,学习掌握防控知识,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锦囊三:寻求专业帮助学会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经历了2年多的疫情,相信大部分人都已适应防控常态化下的生活,不过,疫情之下,每个人还需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除了普通市民外,医生、警察等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处于疫情防控紧张的状态,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感冒”,同样需要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

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恐惧、无助、空虚、愤怒、失眠等症状却无法自行缓解时,应及时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困境。

“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暂时的疫情变化并不能改变我们必将战胜疫情的决心,让我们同担风雨、共待山河无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