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春天快要过去,然而疫情又来了波“倒春寒”。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22年的春天,各地区不断升级疫情防控举措,其中也包括让许多家长都感到崩溃的停课通知。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升学的压力、开学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互联网教学的不适应,情绪从四处涌来。特别是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亲子大战一触即发。
一触即发的亲子战
到5月4日,江伟(化名)已经与母亲徐女士(化名)冷战7天。冷战的手段包括,不回应徐女士的任何疑问、刻意回避母亲的眼神对视、就连吃饭也不愿意坐到一个餐桌上。
母子俩最近的对话发生在上个周三傍晚,导火索是母亲认为江伟利用上网课的时间偷偷刷手机,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二话没说,便没收了他的手机。
江伟今年下半年将升入高中。前段时间模考时,他的成绩刚刚够当地普通高中的分数线。面临升学大考和迟迟定不下来的开学日期,徐女士陷入了焦虑。
为了让孩子免受打扰,集中精力学习,徐女士撤掉了家里的电视、Ipad,就连自己也改掉了回家刷手机的习惯。然而,这一切净网措施,因为直播课被临时打乱。
每次上网课是需要斗智斗勇的时候。江伟要用手机听几个小时的直播课。这对于此前很少接触电子产品的江伟来说,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聊天软件、听课软件、短视频软件……手机桌面上躺着的应用程序一下子多了起来。这让徐女士的神经也变得紧张。
儿子在卧室上网课,徐女士做不了别的。她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动向。“学得怎么样”“要不要给你切点水果”……每隔一段时间,徐女士都要推门走进儿子卧室。关心是其次,她要用余光扫一遍ipad页面。这个动作需要快速且不露痕迹。有时候因为自己突然闯入,孩子切换页面,立马让她警觉起来——是不是在玩游戏? 思考再三,徐女士强行没收了儿子手机。
江伟也不甘示弱。冷战的第一天便以不听网课表示抗议。母亲僵持不下去,不得不把手机归还于他,条件是,每次使用手机都要向她汇报。“这么管有意思吗!”不被信任的感觉让江伟很不舒服。刷手机只不过是放松的方式,他不能理解母亲的想法。
所幸,5月4日,一家人终于收到了复课的通知,母子俩的关系才得以缓和。
强势母亲让女儿不堪重负
“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原本是一句用来插科打诨的网络流行语,在鑫鑫(化名)家却成为了最刺耳的一句话。
鑫鑫的妈妈刘女士(化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老师和家长,双重角色叠加下的刘女士更是被压得毫无一点喘息的自由,她坦言,身为家长的压力更大。在封闭的屋子里,任何一个引子,都会成为情绪的引爆点。
趁着居家上网课期间,刘女士为孩子安排了一系列密集的复习计划,希望女儿能够在这段时间“弯道超车”。“你英语不行,要补补语法了”“这个知识点太薄弱,一会要多做几道题”……原本并不轻松的居家学习,因为母亲临时加进来的复习任务,变得更加喘不过气。
“这个知识点老师也会强化训练,不用额外补。”“不行,你哪有我清楚!”鑫鑫记不清跟母亲因为学习安排吵了多少回。“我的任何问题在她的眼里都被放大。”提到母亲的强势,鑫鑫忍不住哭了起来,“好累,我已经很努力了……”
宅家也能享受亲子快乐和劳动乐趣
居家隔离期间,在学校的倡议下,小学生妮妮(化名)每天除了学习,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干家务活,帮爷爷择菜,帮奶奶浇花,跟妈妈学烘焙,跟爸爸洗完扫地……在亲子互动中,一家人度过一段有意义的居家时光,可谓其乐融融。
小区封控期间,妮妮注意到志愿者们忙里忙外为小区居民服务,也非常希望出一份力。她缠着妈妈,要学习一门眼下非常“吃香”的手艺——制作蛋挞,希望能把自己制作的美味蛋挞送给小区里的志愿者品尝。同时,她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把自己的劳动心得和志愿精神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亲子劳动不仅帮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还对父母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感觉到孩子仿佛一夜长大,懂得了父母长辈的辛劳,也体会了劳动的快乐。”妮妮的爸爸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学校的教育引导,家长的身体力行,自己的亲身参与,让孩子们懂得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真谛。
咨询师建议
想让亲子关系步入良性循环,家长不妨这样做
疫情期间,常态的日常家庭生活状态被打破,孩子生活作息不规律、看电子产品很难控制、居家学习问题使亲子关系紧张程度不断升级。家长跟孩子“相爱相杀、爱恨交织”,常常一见面就引发各种矛盾,分开后又互相牵挂。面对“相看两厌”的局面,家长如何破局应对、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温馨怡情的氛围呢?
“居家封闭生活带来的挑战和困难,难免会影响家庭氛围的温馨和亲子陪伴的效果。虽然疫情点燃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与摩擦,但本质上是家庭中原本就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值此疫情也是发现问题、修复关系的好契机。”义乌市中心医院精神科心理治疗师崔囡囡给广大家长和孩子们送上了亲子怡情、温暖相伴的妙招和策略:
1.客观认识并接纳现状,保持情绪稳定
疫情只是疫情,扰动我们主观感受的并非疫情本身,而是我们内心中本就没被照顾好的情绪。在疫情期间,除了积极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之外,我们依然可以生活如常,借此机会学会好好与自己、与家人相处。我们要接纳疫情带来的困难现状和焦虑情绪,也要接纳孩子在家的生活学习本就与学校的节奏不同这一事实。
在教育孩子前,父母应先理清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是否过度担忧焦虑,尽量以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引导孩子。当家长觉察到不良情绪波动开始蔓延时,也不妨试着坦诚:“因为疫情的关系,妈妈心里也很焦虑,所以看到你一直玩手机,会感到不安,会担心你的学习,妈妈会自己消化这部分情绪,也相信你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2.保持良好边界,互相尊重理解
不只是疫情期间,任何时候父母与子女都不是捆绑一体的个体。崔囡囡称,亲子关系中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与信任,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不信任与过度约束反而故意反叛,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也称“摆烂给你看”。也有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精神强压下变得沉默、不愿交流、喜欢闭门独处。
“建立良好的边界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有助于保持自身情绪不轻易被孩子的言行扰动”,崔囡囡称,“我们要做孩子的‘指路灯’而不是‘掌舵手’。当我们迫切地想要改变孩子的时候,也是最难改变孩子的时候,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动因,接纳他当下的状态,给他一定的空间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反而会意外收获。”
3.做榜样,明设置,正强化
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学习者,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模仿家长而习得的,因此,教育孩子更多应以行为操作来带动。家长自己要作出榜样,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进而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使用电子产品与学习时间的设置。有了良好的学习、运动和作息习惯可以避免身心疲劳、引发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亲子相处融洽。
面对孩子成绩波动、作业质量下降等问题,家长应首先做到尊重、接纳孩子。把“快点”“你怎么这么不努力”改为多说“加油”和“真让人高兴”等积极的话术指导提醒孩子,把亲切平等的关系融入到亲子陪伴中。
4.劳逸结合,营造多彩生活环境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营造快乐幸福的生活氛围。居家时期是难得的亲子相聚时光,发起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做运动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享受家庭成员在一起的幸福比做什么更重要。崔囡囡称,令很多家长焦虑的成绩只是孩子人生中阶段性结果之一,而孩子的三观、认知模式、待人接物方式、个人成就发展与幸福感等才是深远持久的,这些都取决于家庭环境与教育。
5.健康有益的人文教育
疫情期间也是对孩子进行提升疫情认知、学习防护技巧和增进理解共情等生命教育的契机;可以从基本生存、节约粮食、挑食厌食、自理能力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家长亦可以通过志愿者工作、团购服务、关爱老年人、感恩援助者等方面把人文教育带给孩子,提升孩子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