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是春茶密集上市的时候。只是今年本地的茶叶有点可惜,去年的夏秋连旱,伤到了茶树,今年三月气温偏低又连续阴雨,春芽明显偏迟偏弱,不仅影响了明前茶的产量,还影响茶的品质,估计相对于往年,这一波明前茶减收了不少。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排除这类偶发因素,对茶的总量和价值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当前非产业链布局和延伸莫属。
产业垂直一体化是今后竞争的主流
茶的分类很多,除了六大茶类以外,还有高中低端的分类。从制备工艺来看,更重要的分类可能是代表茶、商品茶、原料茶——代表茶是茶企产品的最高成就,也是影响力最大和利润率最高的产品;商品茶一般中规中矩,说不上特别好,也不至于特别差;而原料茶,既包括袋泡碎茶的原料提供,也包括茶提取物萃取物的原料。商品茶和原料茶往往是茶企利润的最大贡献者。现在的茶企,是多环节布局,从原料的生产开始,即农产品端的茶园种植、采摘开始,到茶的初制—茶的深加工—茶的衍生品制备—茶的销售,在茶的基础上跨越食品专业,延伸至茶叶机械设备制造和改造等,涵盖了产业全链。在机械装备上进行拓展,制茶设备个性化定制以及改造,是大中型茶企的标配。甚至于茶农,也开始做产业的垂直一体化,既自己种茶采茶,也制茶卖茶。虽然缺乏技术和设备,不能制取茶叶的萃取物和高端的茶衍生品,但茶农往往也提供一些普通的衍生品,或者说是茶园的衍生品,比如说野生的蜂蜜、菌菇和传统的茶食品等等。
(相关资料图)
企业基于发展战略,进行垂直整合是基本的战术动作。我们现在描述茶企的产业链,说的不只是单纯的个体企业的内部链条,而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供需关联,比如茶园的种植业、采摘和制茶的装备制造业,茶叶加工和深加工业,独立的研发院所,茶叶的贸易业等。茶的产业链分布中,上游的茶园属于基础产业环节,制茶机械属于技术研发环节,在产业链分工上,负责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中间环节是茶的加工和深加工,以及茶叶和茶产品的研发;茶贸易属于下游,负责消费市场的拓展,并向上游反馈信息。
从细分角度来看,茶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的上下游关系和价值交换。茶企进行全链布局,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控制前端的原料量与品质,通过后端的销售环节实现利润并掌握市场最新动态趋势,倒逼中端的技改和研发,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衍生品。这样的垂直结构,造就了新的产业模式和竞争模式,只要有一家茶企完成了一体化布局,其他茶企必须跟进,不然就意味着主动让出市场。
作为传统的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组成,茶产业对国内企业来说,技术门槛较低,新进入者相对偏多,这也是国内茶业企业遍地开花的原因之一,没有强劲的销售力量和产品创新,茶企往往埋没在芸芸大众之中。当然,同样的垂直一体化茶业企业集团,也存在着苦乐不均、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集团内部产业链的各环节是否保持动态均衡。这种均衡,首先是终端销售的渠道数量和能力建设,其次是软件和硬件的研发投入。这种均衡也包括茶园的经营管理,曾经红极一时的铁观音,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的井喷,茶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催生茶叶,品质失控,最终败在第一环节。检验报告一曝光,铁观音立刻被消费端彻底抛弃,快二十年了仍未翻身。因此,茶企为了产品的竞争力,必然要走向垂直一体化的经营道路,实现质与量的可控和提升。
信息社会改变产业生态
信息社会新业态和新销售模式层出不穷,不提前布局将全链尤其是原材料和销售两头握在手上,只做中间环节或前后的某一环节,或将在市场上失去话语权。在信息社会里,企业唯有贴近市场,对市场需求保持敏感,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适应性。
从大趋势来看,存在于供应商和购买者之间的传统营销商正在被边缘化。但在茶业产业,尤其是品鉴茶这一环节,营销即中间商的作用目前仍无法替代,这也是目前国内茶专业市场比比皆是的主要原因。因为从代表茶的消费来看,试喝环节必不可少。淘宝等电商平台以及近些年的直播平台,都不能解决品鉴茶的试喝需求,最好的出路应该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这也可能是服务类商品根本出路。一旦这个制约瓶颈得到解决,茶业供应商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实体茶业市场会淡出舞台。
信息社会透明化了产业结构和利润分配,也加剧了竞争。过去的信息封闭,变相提高了茶产业的准入门槛,而现在制茶技术、设备、工艺以及风味的化学组分已完全透明。茶产业的普通初入者需要专注细分领域,针对细分领域做专做精,然后扩张;而资本化的初入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收购和研发,有效控制最佳原产地和最佳生产工厂,并在关键技术投入获取突破,更容易形成垄断。
信息社会也倒逼产业整合。一种是横向集聚,以量取胜,成本效应,常见的做法就是平台化,各种市场的线上或线下集聚是典型代表。另一种是纵向集聚,以精取胜,利润重叠,常见的做法就是垂直一体的企业集团化。信息化的结果,茶的供应商集中度会提升,供应商数量会减少,市场的选择,最终青睐产业垂直一体化。
来源: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小布
关键词: